查看原文
其他

成立仅5年的北京中学,STEM教育经验缘何如此老到 | 创新课程

任炜东等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-11-23
点击[中小学数字化教学],关注我们!


hello,亲爱的老师,开学快乐哦!

新学年,数老师将继续为您分享数字化教学的经典案例、创新课程的国内外经验、教学新技术的使用方法。

关注数老师,一起成长吧。祝您尽快成长为信息时代的卓越教师哦!


在国内,STEM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一个颇受关注的名词,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STEM教育的探索中。北京中学的STEM教育从分科走向综合,从课堂走向生活,从STEM走向STEM+。今天,数老师就与您分享北京中学“STEM+”的教育经验。


STEM+教育的探索与思考

——以北京中学的STEM教育实践为例


文 | 任炜东 岳蕾 刘乃忠


中学科学课程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、正确的价值观,成为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公民奠定基础。但是,以往的中学科学教育往往过于重视理论学习,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,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综合应用于现实生活,更难激发出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愿望。在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下,科学探究的方法被当作知识传授,学生缺少实践平台去自主发现问题、尝试解决问题,造成他们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意愿不强,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,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成体系。


近年来,国际上科学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跨学科整合、学习与现实问题情境相结合,以及整体提升学习者的实践创新能力。其中,STEM教育颇具代表性。STEM教育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、自主创新、深度学习和适应未来的能力。在国内,STEM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一个颇受关注的名词,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STEM教育的探索中。北京中学也在积极尝试创客教育、项目学习、STEM课程开发,力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课程,以项目为载体,打破学科知识边界,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。


一、STEM课程的规划与设计


北京中学自2015年开始确定了“基于STEM理念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”项目,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未来竞争力为导向,形成STEM课程的评价体系,建设一支能够自主开展STEM课程的教师队伍。为此,学校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:一是基于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开发STEM课程,探索STEM进阶课程;二是培养教师团队,研究STEM教师培训体系,形成课程研发与实施工作机制;三是开展课程效果研讨,通过观课、议课,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,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;四是在研发课程、构建培训资源和评价机制的基础上,探索校际合作模式,辐射其他学校。


目前,学校的STEM课程主要以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开展(见表1)。课内,七至八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的STEM必修课程;基础学科课堂上,教师尝试运用STEM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创新活动。课外,学校每学期设置一周的阅历课程,学生既可自拟课题开展探究活动,也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,参与活动的组织管理;寒暑假学校设置行知课程,提供各类科考活动,让学生深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。同时,学校还提供各类竞赛平台,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,一批学生通过各类竞赛活动崭露头角。


表1 北京中学STEM+课程探索


二、STEM课程的实践与创新

>>>>

(一)STEM课程与实践


学校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(NIU)合作,在七至八年级开设STEM必修课程。该课程主要以项目为载体,经历定义问题、头脑风暴、制作原型、产品测试和改良、分享和交流五个环节。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从科学探究走向科学实践,逐步内化基本流程,获取程序化知识,实现认知提升。课程实施形成了三个级别的课程进阶。


一是基础模块。课程初期,选择成熟的探究活动,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探索,在实践过程中内化科学方法。对学生的评估包括:呈现项目设计图,说出与原设计相比有哪些变化,明确得出探究结论。


二是进阶模块。教师提供半开放问题和明确的评价方案,学生则通过文献检索、自主建构、团队合作、设计方案、搭建原型、测试调整完成任务。这样一来,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,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。


三是成长模块。该阶段完全开放,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、明确问题、设计原型、进行测试和改良,最后形成产品并进行展示交流。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参与评价,要求学生现场介绍项目成果并回答师生的提问,争取获得大家认可。


>>>>

(二)构建课程评价体系


STEM课程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强调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。经过精心设计,STEM课程中每个项目都包含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探索。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,教师团队通过反复研讨与思考,初步构建了一个评价体系(见表2)。


表2 STEM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标准


>>>>

(三)教师团队的自主创新

  

两年一度的“新的长城”项目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开放的时代精神,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。作为全校项目学习的主题,学校首先组织多学科教师剖析主题、分析内容,组织教师集中讨论和课程开发。教师通过集中讨论、外出调研、集中学习、随堂跟课指导、反思与提升等多种形式,学习项目的设计和推进过程,研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,整合校内外资源,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。


比如,英语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学习要点(积累词汇、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等),以游戏的方式,引导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。教师提供话题——“紫荆关”的相关游戏开发,学生自主地寻找资料阅读并进行英文写作,教师的角色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。


项目学习的实践,激发了一批教师的研究热情,“PBL项目式学习”课题实践活动促进了跨学科的融合。比如,技术学科组的教师将劳动技术、通用技术、信息技术、数学、物理、美术等学科内容相互融合,开展了“遥控小船的设计与制作”项目。这个项目用上了物理中的“浮力”“电路”的相关知识,数学中的“测量”“体积的计算”和“抛物线”等相关知识,劳动技术中的“直线锯割”“曲线锯割”“连接方式”等知识,通用技术中的“设计的一般过程”“方案的设计”“产品的评价”等知识,还用上了信息技术中的“程序编写”,美术中的“草图绘制”“外观修饰”等知识。


在项目实践过程中,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,也是项目情境的设计者、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、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者和观察者、展示交流的质疑者和评价者。项目实施后,教师还是整理者和分析者,总结教学过程和效果。


三、STEM+教育探索的成效与反思

>>>>

(一)直面学习,提升获得感


STEM课程开展一两年后,教师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变化。首先是学生自信心的提高,他们从羞于表达,到积极回答问题和展现自己。其次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,他们从答案单一、空有想法、只知百度、不善质疑、轻言放弃,到答案多元、愿意实施、多种检索、敢于质疑、勇于坚持,逐渐形成正确的研究习惯,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,体验到学习的乐趣。


以2016年的校内最佳综合奖为例,有位学生从地理课上的一份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学习单,意识到水土流失正发生在许多地方,应将模拟实验做出来,让更多同学关注。选定项目后,她结合生活,选定了三个自变量:土壤分布、倾斜角度和水流速度,并选用大小不一的纸箱搭建实验模型,进行了27次实验。在模拟实验中,她记录了每次被冲掉的土量,分析数据,得出结论,撰写报告,并与同学分享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,展望了下一步研究方向。


>>>>

(二)从学习者转变为小导师


“新的长城”项目学习是STEM+课程的一部分,该项目以国家基础课程为核心,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。其与基础课程的联系见表3。


表3 北京中学的基础课程设置与长城项目学习的联系


在该项目学习中,学生用中英文撰写长城八个关口的介绍,宣传保护长城的理念;设计闯关智力游戏,增强宣传的趣味性;设计艺术书签,作为游戏奖品;利用校园英文广播电台宣传长城文化。此外,还利用纸模搭建长城,开展科技嘉年华活动。学生设计的意念狙击手闯关游戏,戴上头盔后可用意念控制激光束完成打靶,将信息和电子技术用于项目学习。


STEM+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完成主题学习,让学生不断成长,并影响到更多的人参与其中,把创新、开放、共享的理念传递出去。高一学生借着学校的自主项目平台,开展了“STEM课程进校园”项目。在项目初期,他们自发地组建团队、制订方案、积极备课,经学校专家组的审核,经历项目答辩、修订方案、再次答辩,最终实施项目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教师咨询、一次次试讲,完善备课环节,并主动联系打工子弟学校,为小学生送去自己精心准备的STEM课程。他们的认真、热情和幽默受到打工子弟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。为了准备耗材,他们在微信上建立了经费筹集平台,向社会募集经费。每次课后,他们都组织课后反思,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,持续改进教学。在此过程中,他们成了真正的小导师,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,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将自己的感悟传递给更多的学生,这无疑体现了STEM教育的理念。


>>>>

(三)从学习走向创造与生成


2018年6月,学校组织12~16周岁的一批女生参与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的“寻找STEM GIRLS”项目。通过线上的学习与思考,线下的观察、讨论与设计,我校女生形成了各自的项目主题方案。经选拔,共有13名女生凭借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,成功进入第二阶段在中科院进行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培训,并进行项目方案的展示和答辩。在答辩环节,有3名女生凭借对“滴灌解决西部土地盐碱化问题”方案的创意展示脱颖而出(如图1),参与到第三阶段赴内蒙古贫困地区科考,并设计方案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。


图1 STEM女孩项目展示与答辩


在此过程中,学生不仅要搜集资料,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,还要有严谨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。这都让学生在STEM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,也让她们发现更好的自己。


在北京中学的STEM教育探索中,出现了一批有探索热情的师生,他们从分科走向综合,从课堂走向生活,从STEM走向STEM+。“+”是一种理念,“+”什么呢?师生将STEM和人文艺术相结合,和社会服务相结合,碰撞出了许多新的火花。这些创新的火花在悄然地改变着学校的课程和教学,传递着创新的文化。跨学科的整合,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要实现各学科间有机联系的再建立,既包含知识的联系,又涉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联系,更蕴含着用创新改变世界的心灵火种。通过STEM+课程的学习,学生将有机会体会各学科知识的相通性,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,在师生共同检索、阅读、写作、设计、操作的过程中,教师实现了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开发,学生实现了跨学科的学习。


面对新课改、新高考,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,这是我们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课题。我们希望构建一个积极、开放的学习环境,释放出师生的潜能;我们希望师生一起做有趣的事情,过有意义的生活;我们希望给师生提供挑战机会,让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

(作者任炜东系北京中学党总支书记,物理特级教师;岳蕾系北京中学教师、博士;刘乃忠系北京中学副校长)



文章来源: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9年第2期

责任编辑:牟艳娜

微信编辑:李中华

监       制:朱哲



往期荐读

开学准备 | 刷题千万道,不如让学生搞明白这38个问题

开学必备!送给教师的7款微信小程序

原汁原味的美国STEAM课堂什么样?(内附课堂教学视频)

人大附中STEM教育:让学生面对更真实的未来世界

特级教师吴向东:4个问题,帮你从零开始设计STEM课程

谢作如:开展STEM教育,师资从哪来,课时从哪出?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